不支持Flash
首页 诗词月刊 倾心余事做诗人 诗人档案 站长风采 诗坛快讯 切磋园地 八方联谊 诗词曲赋 诗书画廊 联系我们
诗词曲赋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曲赋
浅谈格律诗的“起承转合”与“句间关联”
[发布时间:2022-02-13 11:24:30 ]   

浅谈格律诗的“起承转合”与“句间关联”

聂笑民


  大家都熟悉,律诗、绝句传统的结构章法是“起承转合”,它是人们在谋篇布局时对结构层次安排规律的一种概括性说法。“起承转合”这一说法是在元代出现的,元范德玑最早在《诗格》中提出:“作诗有四法:起要率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后来许多文人对此作出详细的解释和发挥,基本上都是围绕写诗怎样开始、怎样发展、怎样变化、怎样结尾来展开的,形成了一套写诗章法。但在此之前的千百年间,不论是文还是诗,人们在写作中基本上也还是自然而然地遵循了这一规律,也可以说“起承转合”是历代文人的共同体验和经验总结。尤其对于格律诗,“起承转合”的章法十分明显,并且已经形成了诗界的共识。

  “起承转合”这几个字从字面上不难理解。顾名思义,所谓“起”即起笔(起步、开始),“承”即承接(包含进一步深化、申述之意),“转”即转折(含有转换角度与变化之意),“合”就是总合(归题、收尾)。但在写作中是如何运用的,很多初学者莫衷一是。下面我们列举诗例,通过诗例简析,具体谈谈格律诗是如何“起承转合”及与之密切相连的“诗句间”的结构是如何“关联的。

  看下面诗例(一首赞美青年诗人的小诗):

信手拈来已诗成,好似春风唤早莺。

地阔天高逐圣手,前波难敌后涛声。

  此诗看似完整实则零散,构思上句与句之间缺乏实质寓意上的起承转合的很好关联。“春风早莺、地阔天高、前波后涛”互相之间没有实质上的联系。“逐圣手”与“敌涛声”也并无因果关系上的联系,“前后浪”之喻更是来的突兀。

  笔者修改:

信口吟来雅韵成,恰如潮水漾沙鸣。

天长海阔无停息,后浪终超前浪声。

  第一句起笔赞美青年诗人的敏捷才思与高雅才情,与原句意大致相同,不同的是把“信手拈”变成“信口吟”,“吟”字为下句的“如……鸣”作了铺陈。

  第二句用“如潮水漾沙”之声承接上句,比喻“吟雅韵”之声,进一步赞美。同时用“恰如”(与原句“好似”作用同)一词把上下句紧密联系起来。接下来“潮”与何关联?自然是大海,这也同时为第三句作好了铺陈。

  第三句转笔(感慨)不写别的,紧围绕“海”做文章,发掘海与主题关联的寓意:“潮涌不息,后浪推前浪”这些海的特征。尽管海阔天长,但潮水漾沙声永不停息。意脉上实为第二句的延伸(所谓笔转意连),所以关联上表现的更加紧密。其中“长、永无息”,又为下句“前后浪”之述作铺陈(充分条件)。

  第四句收尾合题,把感慨归回到赞美的主题上来。通过“终超”一词把后两句紧密联系在一起,表达尽管海滩上潮涌不息,但永远是后浪推前浪、后浪超前浪的客观规律。升华“雏凤清于老凤声”、一代后人胜前人的赞美主题。这样整首诗在结构上密不透风,意脉上是一气呵成。看似简单四句话,实则是分别担负了“起、承、转、合”的四个结构任务,成就互为铺成与转接的紧密整体。

  下面列举几首笔者的拙作再予具体说明:

小蒜吟(新韵)

白玉须眉翡翠襟,春风入野我先闻。

琼林盛宴添一位,何必跻身御苑门。

  简析:本诗通篇以拟人写法,巧妙的把通过自然而然的联系在一起,面上写,实则写人,达到以物喻人的表达效果。

首句“起”笔写物象,抓形象特征,以直观视觉入笔,直接明了:白玉须眉,翠依玉质。喻人之纯正净洁的本质与品格。

  二句“承”笔写意象,由直观到联想:春风过处大地上是小蒜苗先发露头。喻人之品性高洁、心性聪颖必然是先觉先悟,早露头角。此处翠依玉质之我,有承接上句的作用,同时启下,把画面的诗意聚焦成一点,引出下文琼林盛宴添一位

  三、四句“转”笔并“合”笔写物喻人,紧随上句意脉:虽然是野菜一丛,但独特的风味也能上皇家御宴独占一味,不必非得是出至皇宫御园的菜品。比喻人之才品所至,金榜题名,自可领受钦点,在琼林御宴(皇帝邀请新老进士参加的贺宴)上占据一席,一享御膳。不一定非从小身在宫门中人方可!寓意为人虽出身不免躬微,但才品当力求高洁,如此则天生我材终成重器、必有所用。

  四句的何必一词在上下关系上也是有同样的接转作用,这样整体结构上依然是转承有序、章法有度,互为铺成呼应,紧凑流畅、一气呵成。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主办单位:诗词月刊  辽ICP备16005768号-1            版权发布:营口之窗网站  技术支持:营口爱思达计算机信息网络有限公司(国家批准建站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