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苑丛谈
齐周梦
亦谈盛唐诗的声律
诗歌发展到盛唐,至少有二千年的历史了。这中间诗人们根据汉字特点,不断总结经验,逐渐向声律方向发展。所谓“声律”,就是诗和骈体文在声调、音韵、格律等方面的要求。
汉字的最大特点是单音节。椐有关史料记载,早在汉魏时期,李登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因而作《声类》韵书,可惜己佚。该韵书用宫、商、角、徵、羽分韵。李登是第一个以五声配字音的人。到南北朝时,南朝齐的周颙和南朝梁的沈约又创“四声八病”之说。分别著有《四声切韵》和《四声谱》等著作,开始区别汉字的平、上、去、入四声。所谓“四声八病”,就是要求诗人在写诗时,要区别、协调四声,避免八病。所谓“八病”,就是: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沈约的“八病”之说,对诗人的约束太大、太死,所以当时就受到了著名诗歌评论家钟嵘的强烈批评。到了南宋,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也一针见血地批评说:“作诗正不必拘此,弊法不足据也。”在后来的诗作实践中诗人普遍地屏弃了这些约束。
到了唐代,特别是到了盛唐时期,声律逐渐完备。这种完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指格律诗的成形、成熟和普及;二是指诗歌体裁的完备。古体诗的兴起及与格律诗的俨然分界,这种分界与提倡建安风骨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是,这又反衬出盛唐诗的声律和体裁的完备;三是歌行和绝句的兴盛发达是盛唐诗达到高潮和巅峰的最重的标志之一。
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基础
盛唐山水田园诗是有其基础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思想基础:盛唐取士的途径很多,除了通过科举考试取士以外,征召辟举也是办法。如“终南捷径”这个典故中的卢藏用就是一例:二是物质基础: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政治环境宽松,为天下读书士子提供了啸傲泉林、寄情山水的物质条件和保证;三是社会基础:唐代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是一个高度统一的国家,交通极其方便,朝廷鼓励官僚文人学子游学观览,所以游学观览的风气在唐代十分流行。完全可以这样说,在盛唐没有一个著名的诗人没有长途旅行游览的经历。
杂说楚辞体诗歌
楚辞体诗歌的产生,应该说是屈原的新发明、新创造。
但是任何发明、任何创新都不是凭空的。楚辞体诗歌的出现、发展也必然有其赖以产生、生存的空间、环境、基础和土壤。在整体文化氛围上,特别是在文学传统方面必然有所依托、借鉴、凭藉和继承。楚辞体诗歌有着浓厚的地方色彩,从这一点看,它必然与楚国区域性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
楚国,战国时期是中国境内国土面积最大的一个诸侯国,占有整个江、汉、淮流域、部分岭表地区和部分中原地区,东至沿海。在政治、文化上虽然与中原地区各诸侯国存在着比较密切的联系和交流,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特色。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诗歌体裁、乐舞风格等方面,也都还保持相对独立的地位。
楚辞体诗歌的产生、发展,与楚地民间文学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就是古文献上记载的“楚歌”“楚声”。所谓“楚歌”,应该说就是楚国的民歌;所谓“楚声”,应该说就是楚国的音乐或曲调。
对楚辞体诗歌形成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广泛流传并盛行于楚国的“巫歌”。楚人酷信“巫鬼”这是史书上都有记载的。
这些就是楚辞体诗歌在当时我国南方区域性文化基础上逐渐发生、发展、成长、成熟起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