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首页 诗词月刊 倾心余事做诗人 诗人档案 站长风采 诗坛快讯 切磋园地 八方联谊 诗词曲赋 诗书画廊 联系我们
诗坛快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诗坛快讯
冯柏乔先生—杨克
[发布时间:2024-08-23 08:34:08 ]   


冯柏乔先生


杨 克


冯柏乔先生是一位商人企业家,更是深耕传统文化的薪火传承者,其为人处世颇具德范。他身上浸润贤士修为和儒家精神,深及骨子而非皮毛,故而为人处世充满了道德力量和人文关怀。冯柏乔先生的人格魅力首先体现在他对家国大义的执着追求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早在香港回归之前,他就展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在幕后默默贡献,倾力而为。这份无私的精神,赢得了内地同胞的尊敬,也让他在香港同胞心目中树立了值得敬佩的形象,成为内地和港人眼中著名的香港爱国人士。

作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冯柏乔先生不仅专注于自身事业的发展,更心系社会,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在东莞创建金科伟业集团后,正如企业座右铭所云“丰财富德,利己惠人”,他始终秉持“富而好德”的理念,不遗余力地支持当地的社会福利和文化建设。他以实际行动践行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精神,扶弱济贫,低调做人,赢得了远亲近邻的良好口碑。冯先生的善举并不是一时的热忱,而是持之以恒的道德实践,他不浮于表面,深入到具体的方方面面,他资助中国诗歌学会的“新时代诗歌火炬传递行动”,已惠及国内几十所中小学,就足以说明。

冯柏乔先生对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真挚热爱,融入了他的人生理念,也体现在他的诗词和书法作品中。他从12岁开始习诗练字,可谓童子功。诗词出古风古韵而不僵化,韵味悠长。书法笔墨笔笔有竹,饱含情趣而富有骨骼,刚柔并济。个性风格和精貌在字里行间可谓风雅自在。冯先生做诗赋词全凭天赋,有感而发,每遇诗友附和酬唱,往往是当场一气呵成,从不搜索枯肠扭捏作态无病呻吟。由此,他又是一个可亲可爱的性情中人。这种发自肺腑的即兴表达,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感染力。

我曾担任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评委会副主任,我们哪一届评委中,古典诗词评委是熊东遨先生,在广州我与熊先生也多有接触,了解他在诗词楹联方面的深厚造诣和在古典诗词写作评论方面所受的尊重。熊先生评价冯柏乔为“当世儒”,认为他“诗书具老,七十年来洵不多见,其大情怀、高眼界、新思维,足以摔落现世‘名家’数百里”。熊先生敢出此言兜底,可见冯诗的确成就斐然。

开卷有益,第一首是冯柏乔弱冠之作,写于5 6年前的1968年,在那是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作者是在广东茂名的中学生。

细雨微风发,无端百感投。

更深鸣蟋蟀,天旷寄蜉蝣。

少志成残梦,壮心竞楚囚。

神州落悲叶,狼籍待谁收。

这首“少作”表现了诗人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中的复杂情感和深沉思考。诗的开篇“细雨微风发,无端百感投”,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触。细雨和微风看似平静,但正是在这种平静中,诗人内心却充满了百感交集,这种感觉可能与当时社会的不确定性和个人前途的迷茫有关。

接着,“更深鸣蟋蟀,天旷寄蜉蝣”。蟋蟀的鸣叫在夜深时显得格外清晰,象征着一种孤寂和无助。而“天旷寄蜉蝣”则表现了诗人对自我处境的认识,蜉蝣本是短命之物,在广阔的天地之间更显得微不足道,这暗示了诗人对个体在动荡时代中的渺小和无奈感。

“少志成残梦,壮心竞楚囚”则反映了诗人对自身理想和现实境遇之间的巨大落差。小小少年的志向在现实中逐渐破灭,而本应奋发图强的心志,却如楚囚般被囚禁,表达了对理想无法实现的深深遗憾。

最后两句“神州落悲叶,狼籍待谁收”是对整个时代和国家命运的感叹。诗人不禁发问:这些混乱和残破谁来收拾?这既是一种对现实的忧虑,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关注。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忧郁、沉重的意境。诗中的细雨、微风、蟋蟀、蜉蝣,这些意象都带有一种脆弱、短暂和无奈的感觉,与诗人内心的百感交集、孤独无助相呼应。尤其是“天旷寄蜉蝣”一句,以广阔无垠的天空衬托蜉蝣的渺小,突出了个体在浩瀚天地间的无力感。这种苍茫无依的意境,正是对当时动荡社会中人们心灵状态的真实写照。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采用了传统的五言律诗形式,语言凝练,意象鲜明。诗中自然景物与情感相互交融,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传达内心的感受,这种以景抒情、以物寄情的手法使得全诗含蓄而深沉。诗中句子言简意赅,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在抒情方式上,诗人没有直白地诉说痛苦和悲伤,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意象,将情感慢慢铺展开来,诗人从外在的自然景物描写入手,逐渐深入到内心的感受和对时代的思考。这种表达使得诗歌的情感丰富而有层次,从细微的自然感触到深刻的历史反思,情感逐步加深,最终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的递进使得诗歌在短短的数行之中,能够容纳丰富的情感变化,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诗中运用了多处对比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比如,“少志成残梦”与“壮心竞楚囚”之间形成了时间与状态的对比,前者是对过去理想的回忆,后者是对当前现实的无奈;“天旷”与“蜉蝣”则是空间上的对比,一个象征着广阔无垠的天地,一个象征着短暂渺小的生命。通过这些对比,诗人强化了理想与现实、个人与时代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使诗歌的情感更为深刻。而“悲叶”不仅象征着衰败的景象,也象征着整个国家的动荡与不安。诗人将个体的情感与时代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诗歌的内涵更加深厚,也赋予了诗歌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诗的最后一句“狼籍待谁收”以反问的形式结尾,具有强烈的艺术冲击力。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深刻质疑,更是在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着深深的思索和无奈,使得全诗的情感在最后一刻得到了升华,将诗人的忧虑与不安推向了高潮。

少年情怀总是诗,一出手其诗句与内涵就如此“老道”,实乃令人赞叹!

童年即乡愁。冯柏乔的故乡是广东茂名电白,茂名以盛产荔枝闻名,被誉为“荔枝名城”。广东有着悠久的荔枝种植历史,每年茂名、增城、从化、东莞先后依次成熟。2000219日,江泽民总书记亲临高州根子视察,在红荔阁前亲手种下一棵荔枝树,这棵荔枝树是由白糖罂品种提优而成,命名为中华红20231211日,习近平主席在茂名高州根子镇柏桥村考察荔枝种植园、龙眼荔枝专业合作社,了解当地发展荔枝等特色种植业、推进乡村振兴等情况。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荔枝也多次出现,成为文化符号。唐代杜牧写杨贵妃“荔枝传骑”的典故和宋代苏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的诗句,都是名篇。杨贵妃吃的荔枝出自四川,但茂名高州人氏的高力士从家乡运去的也说不定。

立夏山前淡淡风,贡园一夜荔枝红。

妃子骑尘今己渺,空余日啖忆苏公。

冯柏乔在诗中提到的“贡园”是指茂名旧时“进贡”的荔枝园,这里是他童年时期的重要记忆之一。立夏时节,山前的淡淡风和一夜之间红了的荔枝,勾勒出一幅充满乡土气息的画面。这种自然景象不仅唤起了诗人对故乡的美好回忆,也承载着他对童年时光的怀念。

. 全诗语言简洁明了,运用浅显的文字描绘了动人景象,让人一读即明,仿佛能身临其境地感受那股淡淡的风和荔枝红透的瞬间。读来流畅自然,没有复杂晦涩的词藻,然而在这种平易近人的语言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典故和情感内涵。这样的语言风格,使得诗作不仅易于理解,还富有回味和思索的空间。晓畅的语言不仅使《怀乡》这首诗更加易于传诵,也赋予了诗作一种平实中的深沉,让人感受到诗人对故乡的真挚情感。“妃子骑尘今己渺,空余日啖忆苏公”一句,骑马传递荔枝的情景已经消逝,成为历史的尘埃;苏东坡品尝荔枝的情景虽然仍被人们津津乐道。通过历史典故的引用,进一步挖掘诗思,将个人的童年记忆与悠久的历史文化联系起来,使诗作具有了更为广阔的时空背景。诗人并未直白地表达对故乡的怀念,而是通过典故和景物描写,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深处的情感,使得诗作具有一种悠远的韵味,读者在品味诗句时,能够体会到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对童年故土的情感投射,显示了诗人对故乡文化的深厚依恋。

当代古典诗歌也就是旧体诗,有不少故意文字晦涩,写得‌‌诘牙拗口,标榜难度,恰恰是走了邪路。我们喜欢李白的诗歌,李白的诗牛就牛在他很少用典,即使用典,也看不出来,自然清澈流畅。这是本事。

老病是中国传统诗词常见的题材,杜甫就常涉及,“柴门老病身”。庾信的《枯树赋》更是十分有名。而冯柏乔的《病中寄友人》也是一首充满感伤和沉思的诗作,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在病中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自身境遇的感慨。我甚是喜欢:

己送杜鹃悲泣血,又闻孤雁过声频。

去来物候寻常事,独愧天涯一病身。

诗的开头两句通过对杜鹃和孤雁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氛围。杜鹃因其“啼血”的传说常被用来象征哀伤,而孤雁则象征着孤独与漂泊。诗人在病中不仅亲历了这两种自然现象,还特别注意到它们所传达出的悲凉情绪。这两句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敏锐观察,也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孤寂与愁苦。接下来的两句“去来物候寻常事,独愧天涯一病身”,诗人从自然界的四时更替转向对自身处境的反思。物候的更替原本是自然界的常态,然而,在病中的诗人眼中,这些本应寻常的自然现象,却因自身的病痛而变得格外沉重。“独愧天涯一病身”中的“愧”字,既表达了诗人对无法与友人相聚的遗憾,也暗示了他对自己因病无所作为的自责。这种将个人境遇与自然现象相对照的手法,使得诗中的情感更为深沉,更折射出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健康的珍视。

全诗语言简洁明了,没有复杂的修辞,但每一句都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尤其是“独愧天涯一病身”一句,用词精准,将诗人的孤独、愧疚和无奈全部凝聚在“独愧”二字之中,使得全诗的情感表达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冯柏乔的诗作广泛而多样,涵盖了多个领域,每个主题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小辑,分别展示了他在不同诗歌题材上的造诣与艺术表现力。这些小辑包括“岁月咏怀”、“山水清音”、“深情送别”、“诗友雅和”和“酬友题跋”等,展现了诗人对生活、自然、友谊和文化的不同感悟。“岁月咏怀”集中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变迁的感叹与反思。冯柏乔通过诗句捕捉岁月的脚步,将个人的生命体验与历史、社会背景相结合,呈现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与生命的哲思。“山水清音”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赞美。这些诗作通过描绘山川河流的秀美景色,表现出诗人心境的宁静与高远,既是对自然美景的颂扬,也是诗人内心和谐与精神追求的外在表达。“深情送别”一辑,集中体现了诗人对离别时刻的感慨与友谊的珍重。送别主题历来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重要题材,冯柏乔在这一领域以自我的情感表达和丰富的诗句塑造,描绘了无数离别场景,字里行间透露出深情厚谊与依依不舍。“诗友雅和”展示了诗人与其他诗友之间的文学交流和思想碰撞。在这一小辑中,冯柏乔通过与诗友的唱和,展现了他对传统诗词形式的掌握与对友谊的珍视。“酬友题跋”则是诗人对友人题赠的诗作以及为友人诗文所作的题跋。这些诗作展示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以及他在生活中追求的高雅情趣和品格。美美与共,也借此表达了对友人文学作品的赞美与敬意。

虽然难以对冯柏乔的所有诗作逐一论及,但这些小辑展示了诗人在不同题材上的广泛探索。都是他对某一主题的集中表达,汇聚了他在诗歌艺术上的总体成就。

  诚然,与所有人一样,冯柏乔的诗词也并非字字珠玑,篇篇皆优。他毕竟不是职业的创作者。然而,“好诗在民间”这一真理自《诗经》以来,便始终不曾改变。冯柏乔在诗词写作上的追求,虽然是出于个人的兴趣与情感表达,但他在这一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与心血,于人于己,无愧于心。

冯柏乔先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格魅力,不仅彰显于他的文艺作品,更贯穿于他的人生实践。他以文化为纽带,纵横于商业与文化两界,游刃有余,既成就了个人事业,也为社会贡献良多。凭借其独特的方式,他赢得了诗友与商界同仁的广泛尊重。

是为序。


杨 克  编审、一级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曾任广东省作家协会专职副主席、《作品》社长总编辑。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等出版《杨克的诗》《有关与无关》《我说出了风的形状》《我在一颗石榴里看见了我的祖国》《每一粒光子的轨迹》等1 3部中文诗集、4部散文随笔集和1本文集。在日本诗潮社、美国俄克拉赫马大学出版社、西班牙薩拉戈萨大学出版社、英国剑桥康河出版社和埃及、韩国、蒙古、罗马尼亚等国出版了《杨克诗选》《地球苹果的两半》《我在一颗石榴里看见了我的祖国》等多种外语诗集,诗作共被译成1 9种外语。获过剑桥徐志摩银柳叶诗歌奖国内外文学奖十几种。


冯柏乔 博士(DR.FUNG PAK KIU),金科伟业(中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著名儒商,原香港新华社香港地区事务顾问,江西省政协第九、十、十一届委员,茂名市政协第三、四、五、六、七、八、九届常委,电白政协第五、六届副主席,北师大客座教授,暨南大学客座教授,中华两岸四地文化交流总会会长,中华《诗词月刊》社终身名誉社长。2014年荣获“中国自主品牌行业领军人物”, 2015年在山东孔子国际文化节荣获“孔子儒商奖”,2016年荣获“全球杰出华人奖”。 他肩负“要把健康和财富带到万户千家”的使命,倡导“丰财富德,利己惠人”的企业精神,沿着打造亚洲文化新品牌之路迈进。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主办单位:诗词月刊  辽ICP备16005768号-1            版权发布:营口之窗网站  技术支持:营口爱思达计算机信息网络有限公司(国家批准建站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