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首页 诗词月刊 倾心余事做诗人 诗人档案 站长风采 诗坛快讯 切磋园地 八方联谊 诗词曲赋 诗书画廊 联系我们
诗坛快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诗坛快讯
读冯柏乔诗《怀乡一绝》之联想
[发布时间:2025-03-18 08:55:43 ]   

读冯柏乔诗《怀乡一绝》之联想


骆明振


怀乡一绝

冯柏乔

立夏山前淡淡风,贡园一夜荔枝红。

妃子骑尘今已渺,空余日啖忆苏公。



读冯柏乔先生《怀乡一绝》“立夏山前淡淡风,贡园一夜荔枝红。妃子骑尘今已渺,空余日啖忆苏公。”受益良多。读之,朗朗上口,若河之流淌,若风之柔和,若湖之和宁,若琴之悠扬,若歌之清越,若星之璀璨,若山之巍峨,若海之博大,若天之高远。思之,浮想联翩。

联想之一:重视诗题,突出诗题 。 诗的题目即诗题,如人的眼睛,明确了诗题,突出了诗题,眼睛就明亮,视野开阔,创意清新。诗词创作前,先审视题目,理性思维围绕题目展开思考,构思,立意。于是,人的思维从抽象到形象。选择境象,创造景象,形成情景。如冯柏乔先生的《怀乡一绝》,审题明确,确立中心,围绕中心,全面展开,情景层层展现,若春笋节节标高。奇思妙想,妙语佳句,如心有灵犀,分沓而至。因此,重视题目,突出中心,是创作成功的关键。现在,不少诗词爱好者不重视诗题,不作慎重而清晰的审视,就随便随意,马马虎虎写出来,结果如何?要么内容松散,不着边际,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不知飞到何处,不知写到何处。要么如驴转磨,绕圈子,思路狭窄,局限在很小的范围,舒展不开。要么如走迷宫,隐晦曲折,以为含蓄,其实是不知所云,“与其昏昏,使人昭昭”。这是三种创作通病。阅读冯柏乔先生这首佳作,使我们清楚认识到,审题明确,突出中心,思路开阔,就能写出好诗。


联想之二:细致观察事物,深刻体验生活。观察,观察,再观察。这是对科学家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文学创作者的要求。只有反复细致观察事物,才能揭示事物本质特点,发现事物发展规律,从而懂得遵循客观规律。冯柏乔先生年轻时离开家乡,勇闯商海,但对农村生活有深刻的体验,对事物观察更是细致入微。于是写出了“立夏山前淡淡风”既符合科学性又生动形象的诗句,令人佩服!正是春夏之间的季节转换,从谷雨到立夏,在茂名属亚热带气候,天气还未到炎热,特别是站在山前而不是站在山顶,于是觉得清风淡淡,是有科学依据的,也是合理的,这是诗人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结果。同时体现出诗人对生活的认真和严谨的态度,对生活实事求是的作风。诚然,“淡淡风”的意蕴还在于乡村生活的恬静和淡雅,也是诗人对农村生活的重温和慰藉。当读到“贡园一夜荔枝红”时,如果不是和冯柏乔先生是同乡,我还以为冯先生是经验丰富的果农。实际上,冯柏乔先生是儒商,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出口成章,多才多艺。写出如此美妙的诗句,是和冯柏乔先生对生活的观察及体会分不开的。宋徽宗做皇帝是昏庸,但是,是书画巨匠。有一次,宫庭画家在品评一幅画鹤的作品,一致认为是真品,而宋徽宗却说是膺品。理由是,鹤欲飞翅膀张开,其中一只脚必定缩起,而此画,鹤之双脚仍然踏在地上。因此,断定此画是膺品。说明了观察事物,体验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基础。在闲暇,我种植管理果树二十余载。我对龙眼荔枝生长过程和规律有较深的体会和认识。从荔枝的抽蕊,开花,挂果都作过详细的观察,详尽的记录。因此,“一夜荔枝红”中的“一夜”的描述是准确的,也是生动形象的。“一夜”有三层含意。一符合质量互变规律。任何事物发展都是量的积累到质的转化过程。荔枝从抽蕊到开花是能量积蓄过程,当能量达到一定的饱和度,一夜之间就遍野开花。当经过花开花落,果跌果保的沉淀和积累,一夜之间,远望去,漫山遍野荔枝红彤彤,若天上的霞彩。这是荔枝一夜红的必然发展过程。二前人描述作借鉴。岑参诗句“忽如一夜春风至,千树万树梨花开”。虽然岑参是用梨花开比喻飞雪,但是,如果诗人没有观察,沒有体会,沒有依据,是不会作如此形象的描写的。写诗做到语出有因,语出有据,语出有理。三饱含冯柏乔先生欢悦的思想感情。家乡荔枝成熟,预兆时丰岁稔,黎庶欢怡,果农欢笑。于是诗作者感到欣慰,体现出诗作者对家乡的隆情厚意。“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体现出诗贵含蓄。“贡园”有出处。一是高州根子贡园有古荔四百余棵,原电白羊角禄段有古荔三百余棵。据考证,古荔最高树龄为一千八百多年。二是为下文引用两个典故作铺垫。三是泛指茂名家乡优质荔枝园。


联想之三:用典须活。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在电白一中念书时,一天下午课外活动课全校学生集中开会,听电白县委宣传部长吴伦江关于读书的报告。几十年过去了,吴伦江报告内容绝大部分都忘记了,仅有两句话铭记至今。不要“死读书,书读死,读死书”,而要“读活书,活读书,书读活”。同样,诗词创作用典做到“活用典,典用活,用活典”。冯柏乔先生用典堪称吾辈之楷模。“妃子骑尘今已渺”,引用唐诗人杜牧诗典故。冯柏乔先生引用“妃子”和“骑尘”(浓缩一骑红尘妃子笑),提炼出“骑尘”一词,组成“妃子骑尘”。构思巧妙,活用典故,用活典故。对这一典故的评论,提出“今已渺”的观点。对“一骑红尘妃子笑”作了哲学上的否定。那么,在哲学上肯定什么呢?哲学上的肯定意蕴在“贡园一夜荔枝红”这一句里。妃子笑“今已渺”,而“荔枝红”成为现在,成为现实。冯柏乔先生在承和转作了精巧构思,意蕴回环,耐人寻味。茂名成为全国荔枝之乡,茂名荔枝贡园是茂名人民的贡园,是全国人民的贡园。运用了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规律,使诗意境更宽广,更深远。“空余日啖忆苏公”,这句用了苏东坡荔枝诗的典故。冯柏乔先生仅用“日啖”两字,就把这一典故用活了。以前是苏轼在品尝荔枝,现在是冯柏乔先生在品尝荔枝,也是茂名父老乡亲在品尝荔枝。以前苏东坡在时乖命蹇时啖荔枝,现在冯先生和父老乡亲在意气风发时啖荔枝。借用苏诗“日啖”,暗中作对比,心境不同,品荔味道不同,诗味也不同。同时,明确典之出处。这就是冯先生用典高明之处。“日啖”角色转换,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冯柏乔先生的诗短短的二十八个字,蕴含了从唐宋到现在一千多年的历史变革,社会变化。食荔枝忆苏公,这是自然的。然—— 冯柏乔诗书赏析选集而,重要的是“忆”字在诗中的份量。“忆”是诗眼,是枢纽。诗人将现实与历史通过“忆”串联起来,将自己对茂名家乡人民关爱的思想感情与对苏轼希望“长作岭南人”的思想感情通过“忆”融合起来,将自己和父老乡亲共啖荔枝欢乐之情与苏公啖荔枝的艰涩通过“忆”对照起来,使诗的内涵更加深厚,外延更加宽广。写到这里,使我联想起李白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诗中的“霜”字是关键字,正因为有“霜”,才有“思”。“思”是朦胧表现手法。冯柏乔先生的诗,正因为有“荔枝红”,才有“忆苏公”。“忆”与“思”有异曲同工之美妙!冯柏乔先生做到活学典的原因有三,一对典的感悟。冯先生对杜牧和苏轼的荔枝诗,有了深刻的理解,才有透彻的领悟。二对典的评价。只有对典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对典有感悟,有了感悟,才能作出对典的评价。三对典的提升。只有对典有正确的评价,才能作出对典的取舍。认同或不苟同,或另辟蹊径,提出独到见解,就是对用典的提升,把典用活。有人对典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生搬硬套,人云亦云。这是“死用典,用死典,典用死”。这种滥用典的现象,必须克服。冯先生诗采用折腰体,通过声律平仄的变化,用典更自如。历史上不少名作都釆用折腰体。杜牧和苏轼的诗都是关于岭南荔枝的诗。这两首诗在茂名家喻户晓。茂名诗人在运用这两个典故创作了不少优秀的吟荔枝的诗篇。而我觉得用典最好最活的要数冯柏乔先生。冯柏乔先生的诗,灵活地将辩证逻辑演化为生动形象的诗句。如转句和结句,均是在用典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评价观点。这是灵活用典故的典范。李清照“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用两句诗对项羽作评价,也是活用典的典范,同样值得我们借鉴。


联想之四:突出诗的个性,是此诗而不是彼诗。在去年,南粤诗社在沙院葵园举行成立盛典。著名诗人熊东遨在会上作了《诗词创作四要素》讲座。其中讲到诗词创作要写出个性特点。诗词创作和文学创作都要写出个性特点。不同之处,诗词创作写出诗句个性特点,而小说创作写出人物个性特点。诗的个性表现在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客观是诗所描写的对象,必须明确。主观是诗的个性风格。当然,客观和主观是统一的,体现在诗句上。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写蜀道。“水似青萝带,山如碧玉簪”,指江南。写蜀道和江南的诗句都体现出了诗作者的风格,也是诗的个性特点。

冯柏乔先生的《怀乡一绝》极具个性。诗中写贡园荔枝,就是茂名的荔枝。诗写的客观对象明确。贡园证实只存在于高州和电白,其他地方没有。而据历史记载,高力士用鲜竹筒藏荔枝保鲜,是在茂名运送的。苏轼被贬流放琼州,途经霞垌,瞻仰冼庙写了冼太的诗,而苏轼的荔枝诗对象虽然是罗浮山,但也属岭南,而茂名亦—— 冯柏乔诗书赏析选集属岭南。因此,“妃子骑尘今已渺,空余日啖忆苏公”。是极具个性的诗句,同时也是名句。冯柏乔先生《怀乡一绝》,内涵丰富,意境高远。内部逻辑分明,思路清晰。用典出神入化。诗个性化充分体现。这首诗充分体现出冯柏乔先生笃厚,宽容,仁善的品格,对茂名父老乡亲深厚的感情,对家乡的热爱,对乡村清雅生活的留恋。总之,如诗题,怀念家乡之情,深厚真挚之情。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主办单位:诗词月刊  辽ICP备16005768号-1            版权发布:营口之窗网站  技术支持:营口爱思达计算机信息网络有限公司(国家批准建站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