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年大学诗词教学
齐周梦
中华诗词的历史传承,已有三千多年,可谓源远流长。经过时间的沉淀,可以说它已经深入到中华民族的骨髓,几乎成为中国人的遗传基因。所以,热爱此道者至今不乏其人。迎江区老年大学根据广大爱好者的要求,开设了传统诗词课。目的很明确,以学员学会写诗填词为基本原则。根据此原则制订教学计划,并落实到每个学期;确定教学重点,并落实到每一节课。
学习对象多是社区范围内离退休的老同志,知识结构参差不齐,生活阅历不尽相同,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针对上述情况,如何搞好老年大学的诗词教学,本文试结合教学实践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结合学员特点进行教学
参加学习的学员相对来说年龄都比较大,记忆力较差,学诗存在很大困难;由于数十年来诗学教育的缺失,许多学员对传统诗词,尤其是格律诗词,只是一种情结,一种爱好,不仅写不出诗来,而且连欣赏别人的诗也不在行。面对一首诗,只知道差却不知道差在哪里;只知道好却不知道好在何处。所以在每一节诗词课中,教师都结合格律诗的诗学知识、史学知识和理论知识,不厌其烦的讲授,使学员从中享受到学诗、赏诗和写诗的快乐。这样做收到了一举三得的效果,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而且扩大了学员的知识面,同时提升了学员学习积极性。针对“只要学好平仄就能写诗”的认识,我们明确地告诉学员这是错误的:不合平仄的诗不一定不是诗,合乎平仄的诗不一定是好诗。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来了。学员们反映生活现实的激情有了,可就是写不出诗来。对此,我们一方面鼓励学员大胆实践,精心创作;另一方面告诉学员,要找到切入点。比如见到好水好山,心里非常的激动,可就是不知道从何入手。你能说此时诗人“无情”吗?不是,此时写不出诗的原因,是诗的题材还处于概念化时期、诗人还处在朦胧阶段,没有找准切入“点”。所谓找准切入点,就是选好抒发内心情感的角度,然后尽情的“宣泄”,把概念化的诗歌材料,转化为具体的艺术形象。
结合诗歌特点进行教学
一切纯文学艺术作品,在反映社会生活时都必须进行艺术的概括和提炼,还原艺术的真实。而中华传统诗词,特别是格律诗词,在这方面的要求更高、更严。这是因为格律诗词的特点是约字、束句、准篇,尤其强调的是平仄协调、音韵谐和、内涵丰厚,绝不允许诗人信马由缰地进行创作。这就是“带着镣铐跳舞”的由来。如何使我们的学员既“带着镣铐”又能“跳”出高水平的“舞”,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呢?于是我们就从什么是约字?什么是束句?什么是准篇?什么是平仄协调?什么是音韵谐和?什么是内涵丰厚等反复地讲解,让学员在长期的训练中,逐步地掌握格律诗词的这些特点。
结合诗歌赏析进行教学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把重点放在诗词赏析上,使学员从中获取诗的精神,把握审美情趣。
第一,坚持赏析唐诗宋词。因为唐诗宋词,在中国诗歌史上,是两座并峙的高峰。目的就是让学员通过赏析,达到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古代诗人的创作方法和创作技巧。
第二,如何赏析唐宋诗词?主要把握三点:首先通读几遍,目的是大致吃透总体精神;其次逐联、逐句、逐字理解诗人是通过什么方法表现总体精神的;再次讲透诗人是如何起兴、如何承接、如何翻转和如何关合的。当然,有的诗人根据自己的情绪,不一定按照起承转合的步骤创作,所以又要灵活讲解传授。
中华传统诗词,不仅具备声韵美、音乐美,还具备绘画美和含蓄美……这些,是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诗歌,都无法企及的。教师在赏析中,结合汉字声音抑扬顿挫的特点,着重讲授声韵美;结合诗词能吟能唱的特点,讲授音乐美;结合诗词描摹形象的特点,着重讲授绘画美;结合诗词内涵深厚的特点,着重讲授含蓄美。写诗填词不仅要有丰富的感情,而且还要将感情融入生活的图画中去,然后用生动的语言文字,将自己的心灵感受表现出来。使描写的对象具有生命的活力,感染读者;使读者从中得到美的享受。经过反复训练,学员在赏析中获取了唐宋诗词的审美趣味。
只有不断地引导学员对唐宋诗词进行深入的品读欣赏,才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共鸣,感受他们的情怀,激发自己的创作热情。
结合诗歌理论进行教学
在平时的教学中,学员难免要提出一些问题,有时还涉及到一些诗歌理论知识。例如有的学员提出什么是“物象”,什么是“意象”?为了给学员满意的回答。教师简单的概括为:“所谓‘物象’,就是客观存在的‘物’,但是,‘物’经过诗人想象力的酝酿和加工,注入了诗人的‘情’,从而转化为情感的载体,称之为‘意象’。”然后举例说:“菊”、“竹”、“梅”、“松”等,本来就是普通的“物”,但是,在诗人眼里,这些“物”与“人”的某些品格相类似,于是诗人以诗赞之不辍;又如“孤舟”,诗人却把它当作漂泊无依的代名词;“夕阳”、“晚霞”在诗人笔下则变成了时光流逝的喟叹;“杨柳”、“秋雁”、“明月”等则又和思乡、恋情、离别、怀人等联系起来。
结合诗歌创作方法进行教学
在赏析过程中,不厌其烦地带领学员从所学的诗词中,找出关键的字、词、句,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诗眼”,并说清“诗眼”是一首诗的精神、气韵所在。例如在讲到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时,老师问学员:“诗中什么字下得最生动?哪一句最传神?”大家都说“生”字最生动,“霜叶红于二月花”最传神。教师在肯定了学员回答的同时,指出“停”字下得更好,因为诗题是“山行”,第三句却下一个“停”字,于是,审美意象在强烈的矛盾、反差和对比中产生了。目的是让学员通过点化,学会创作诗词时重视对语言文字的锤炼。又如,每赏析一首诗后,都要对全诗进行概括性的点评,目的是让学员弄懂诗的虚实映衬、情境两谐、开合呼应等创作方法。
结合诗人生平和诗作背景进行教学
理解古人诗词的方法,一要大致了解诗人的生平,二要大概掌握作品的背景,三要吃透诗义,领悟其想要倾吐的心声,从而产生审美共鸣。孟子曾经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的意思是了解诗人的生平与写作的背景,与诗人沟通,才能把握作品的内容。由于年龄和过去所从事职业的关系,大多数学员对中国文学史方面的知识较为欠缺。也正因为这一“欠缺”,所以对这一块颇感兴趣。因此,每讲一首诗,都会首先简单介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员进一步领会复杂的社会现实导致作者复杂的内心情感,从而加深了对诗词内容的理解,懂得了诗歌的形成是诗人情感宣泄的结果。
结合诗歌基础知识进行教学
诗词教学的终极目的,是让学员创作出自己的诗词作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学员必须熟练掌握格律诗词的格律。因此,我们坚持两个原则:一是直接告诉学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此鼓励、引导学员积极大胆地进行诗词创作实践;二是把做诗填词的基础知识向学员反复讲解,传授到位。根据学员迫切希望自己能创作出较好的诗词作品的良好心愿,因势利导,把诗词的赏析与格律诗词的平仄格式以及用韵的方法结合起来讲授,让学员熟练地掌握做诗填词的基础知识。经过长期的严格的教学训练和创作实践,绝大部分学员都已经掌握了格律诗词的基本格律和用韵方法。
结合课堂教学互动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把赏析古人诗词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之外,还把师生课堂互动放在重要的位置。每周利用两节课,要求学员把自己的诗词用毛笔誊写清楚,挂在墙上,师生共同对本周创作的诗词,从格律、声韵到语言、字词,再到意境、审美等,面对面的评头论足,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从而有效地增加了学员的综合审美素质,提高了学员的整体创作水平,同时还给学员营造了互相学习的良好机会!
经过十年的实践和探索,我校的诗词教学已初见成效。
2003年开设中华传统诗词课以来,有60余人先后加入了中华诗词和省、市诗词学会和其它诗词组织;有的学员成为颇有名气的诗人;有的学员还担任了诗词组织中的主要负责人。十年来,在国内各级诗词报和诗词期刊上发表了上千首诗词作品。
2004年老年大学创办了校刊《迎江诗书画》;2007年诗词班创办了不定期的《习诗园地》,由于学员投稿涌跃,后来每学年固定刊印四期,目前己刊印24期,每期刊登学员诗词大约110首上下;今年诗词班又成立了振风诗社,计划每年出一本《振风诗词》;鼓励学员向市内外诗刊投稿。像中华《诗词月刊》、安徽《炳烛诗书画》、安徽《江淮诗书画》、广州《诗词》报及本市各诗词刊物上,都经常发表我们学员的诗词。
2009年我们把学员创作的优秀诗词汇集起来,集体向中华《诗词月刊》投稿。在中华《诗词月刊》“八方联谊”栏目上每年两次刊登我校学员的诗词作品。2011年该刊第十期,还开辟了“安庆诗人雅趣多”的专栏,专门刊发了我校学员的62首诗词。几年来,中华《诗词月刊》刊登学员诗词,共有九次之多,总共刊登学员诗词作品超过了三百首。
作者:齐周梦 系中华《诗词月刊》安徽安庆工作站站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