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源真品性 无欲得清音
——读于志超先生《虞溪清音》
罗锡文
蒙于志超先生错爱,近半年来在旅途之中常有《虞溪清音》诗稿作伴。虽俗务繁冗,却过得十分充实。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每天在QQ群、微信群中,诗词的阅读量可达几百甚至上千首,还能够让人静下心来反复读一本诗集,可见这个集子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倒不是说《虞溪清音》的艺术水平空前绝后,只是在这个不缺乏好诗好词的年代,能写出真性情的作品反而越来越少了。
有一位色谱学家预言,随着社会的安定和有序发展,人们越来越处于冷静和理性,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盛行的浓烈的色彩将慢慢降温,人们的审美更偏向于中性色彩。对此我有同感。语言应该与色彩有共通之处,我也对慷慨激昂的句子越来越感到厌倦,所以在为浩瀚如海的好诗好词“心塞”的时候,每每把于志超先生的《虞溪清音》用来“甦心”。
佛家提倡的正觉与正识,其实也是一切修养和修为的目标。于先生立身立言立德,均以正养清,《庚寅遣怀》就是于先生的自觉与自识:“碌碌庸庸若许年,今逢盛世自陶然。曾经渊薮红羊劫,方悟老庄玄语禅。有意持樽携韵醉,无愁抱梦枕诗眠。清音力唱主旋律,偶有牢骚走笔端”。不管你认不认同盛世的概念,社会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仍未达到大众的期望也是不争的事实,是太阳的耀斑还是白璧微瑕?是成长的烦恼还是混沌浊世,相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曾经”、“方悟”就是于先生对70年丰富人生亲历的理性的概括。对负面因素保持沉默,也是可怕的冷漠,因此,“偶有牢骚走笔端”才格外真实,更加难能可贵。但于先生所谓的牢骚,更多的是建设性的、语重心长的批评。如《一声叹息——读报感事》:“官仓硕鼠大如牛,祸水成灾未断流。病树后头栽病树,沉舟侧畔再沉舟”。又如《庚寅孟秋感事》“迭报森林燃未休,频传巷陌卷泥流。汹汹暴雨牛羊泪,滚滚黑油鱼鳖愁。人类行藏诚可虑,地球景况实堪忧。天人合一真佳境,云路茫茫共索求”。还有《财神爷生辰随笔6首》等,都是针砭时弊的力作。“竹宜著雨松宜雪,花可参禅酒可仙”(《遣怀》)。于志超先生写景记事抒情,颇得诚斋体之要。一本正经的说教,往往给读者以压迫感。只有如话家常的娓娓道来,才能唤起共识与共鸣。如《布白》之“闲云过处不着墨,境到无时方有诗”;《咏蝉》之“高枝尽唱明白调,何不临霜早御寒”;《浮烟山洪福寺采风诗(三)》之“儒家问政释家空,社会和谐一脉同。千古文章谁悟得?真经还在自心中”;《谐诗友登无棣碣石山》之“虚怀休叹碑无字,福地原知洞有天”等等,都是练达洞明的益智之语。
情之真挚莫过于亲情。于志超先生在乐享天伦中,用诗词记下了很多珍贵的感受,既可与友人分享,又可传之后世。《贺老伴韩玉燕七十寿辰》中“闲庭喜有儿孙伴,溪畔乐观花木萋。慢踏轻车追米寿,齐眉牵手共期颐”。天伦之乐也成就了于先生“夕阳散漫丹忱在,红了黄栌醉了秋”(《石门坊秋韵》)这种积极达观的人生态度。为孙子孙女于歌、于童、于农、于村所作的诗词,既有羡煞旁人的膝下承欢的温馨,又有言传身教的敦敦诱导。这些作品,能打动人的不在于艺术境界的高低,而在于血脉相连的挚爱亲情。
于志超先生这个集子,有诗、词、曲、联、汉俳及杂文,体裁齐全。可见于先生涉猎之广。先生足迹遍及世界各地,人类文明遗产、祖国大好河山都在诗词中得到艺术重现。集子中各种体裁都有非常成功的作品。比较而言,我更喜欢于先生的五绝,其中《助产师》堪称典范:“蜗居羊水村,有幸出宫门。舒目观尘世,相逢第一人”。从初生儿的视角,用白描的手法,虽然没有一字褒贬,却写出了助产师这一职业的崇高。此外,于先生破题的角度也比较独特,往往出人意表。语言也特别丰富,而且风格多样。有几首竹枝词,非常值得与读者分享。一如《跌跤》“昨夜推敲未得奇,清晨觅句入东篱。路铺鹅卵多平仄,跌个跟头甩出诗”;二如《自题》“不懂农桑不识蔴,官微不会染乌纱。职称高级无高技,乱往诗词圈子爬”;三如《牛棚》“不知到底为什嘛,那种风光别提啦。棚户不曾缘客扫,几多名士到吾家”;四如《放牛娃》“当年牛鬼乱如蔴,相伴蛇神共一家。稀里糊涂无鸟事,也曾当过放牛娃”。
喜爱之余,咏五律一首以贺:
诗源真品性,无欲得清音。
造物多禅悟,虞溪发浩吟。
情浓言俗语,虑远赖仁襟。
平仄何须较?闲文有慧箴。
2016年5月15日于黔南旅次
罗锡文,男,1969年生,广东普宁人。文艺评论家、企业家、诗人。深圳潮人海外经济促进会驻会副会长,《中国文化报》特约评论员,中华《诗词月刊》全国工作站总站长,北京市中企富信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深圳市中安裕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于志超,字一卿,斋号听雨,潍坊市人,1942年12月生,。1967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退休前任潍坊市药检所副所长,正高职称。退休后,兴趣广泛,涉及文史、诗词楹联、书法、桥牌、旅游等。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北海诗社社长、潍州楹联艺术研究会副主席。中华《诗词月刊》潍坊工作站站长。著有《潍坊市卫生志》《听雨斋诗稿》等。《北海诗词》主编。《潍州楹联辑录》(1949年前)执行主编。《潍州楹联》副主编。作品在数十种专业诗词书刊发表。并在市老年大学等单位教授楹联、诗词知识。曾是潍坊桥牌活动的开拓者,组织者。热爱旅游,足迹遍及国内、港澳台地区,以及亚洲、欧洲、澳洲、美洲、非洲二十多个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