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药味 方外琴声
——喜读谢得中先生医诗集《悟医吟草》
林锡彬
我们常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是说在中华历史文明的长河中,诗词已经成为诗人宣泄情绪的工具,有了感情机器的定位。它与中医中药一样,已成为最具民族特征的国粹。千百年来,在诗歌创作领域,我们可见李太白“挽断白发三千丈”,作“扪参历井”的诗仙之叹;可见张仲景作《伤寒论》,救病家于苦难之中而成就医圣之道。然而,我们却未见到哪一位诗人兼医家,将医道适之于诗律,既可以作防患治疗之本,又可作饭余吟诵之乐。倘有其例,也偶见只麟片爪,不成裘集。
2008年初秋,诗人杨文才先生给我送来了一部特别的诗稿——谢得中先生的诗草《悟医吟草》。书名便引起了我的特别注意。我回家一翻,竟然不忍释卷。因为我平常接触的诗稿好多是老干歌德类或新生不伦类。医诗,一种新的题材类型,使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批稿子共228首诗。掩卷之余,我感慨万千!
一、《悟医吟草》的文学意义,在于开了中医“诗道”之先河
这里的“诗道”,诗者,诗词创作;道者,中医术业。本来,《汤头歌诀》是先例,但歌诀不是格律诗,不在此题。值得首先提起的是屈原不朽的《离骚》,他在诗中描写了五十多种草木,其中有许多与中医药有关的诗句。如:“扈良工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熏之百亩。畦留与揭车兮,杂杜兰与芳芷”、“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在《九歌》等其他作品中,如“采三秀兮山间,石磊磊兮葛蔓”、“采薜荔兮水中,掰芙蓉兮木末”。。。。。。屈原的诗,是诗药!
明朝诗人吴宽,诗的成就不是很大。但他一生,却以咏药诗见长于世。“畦间此种看来无,绿叶尖长也自殊。似取珊瑚沉铁网,空将薏米换明珠”(《甘州枸杞》)、“休从云外望天香,谁似萧然林下妆?嫩蕊渐从黄白老,低枝犹如白衣长”(《原己宅赏菊》)。。。。。。吴宽的诗,是药诗!
而今,我们看到谢氏这部著作,如副标题所示者——医诗也。
从《悟医吟草》全书目录中,可以看到,作者依据平生医疗实践,创作并积累起来的诗作,涵盖了养生学、诊断学以及妇儿、头面、五官、舌牙、肩背、皮肤、内脏、癲狂、水肿关隔、风证、痹证、肿瘤等诸多领域。最后的《防治未病篇》,照应卷首的《养生篇》,重提作者一贯的预防保健为主,积极治疗为辅的医疗思想,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架构。可见作者在创作构思上是别出心裁的。
当然,作者的这些思想也可以选择传统的论道形式表述出来,形成医疗专著。可是作者不,他选择了格律诗的形式。作为医家兼诗人,他要让“医”与“诗”的两手融汇在一起,向世人展示国粹的光辉!于是,一部个性鲜明的医诗呈现在了世人面前。也许,写过格律诗的人知道,这会是一个生命力极强的难产儿!
这样的创作过程,本身是一个强度很高的挑战。首先,作者必须具备高深的道德素养和文学修养,同时,还要具备精湛的医术和医疗功德。我想这样的一个融合体,实在是个稀有品种。
谢得中,这位倔强的老人,以他的《悟医吟草》的出版问世来体现他特有的品质。
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谢先生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他虽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但古典文学修养深厚。由于家学传承,他毕生从事的却是海外的中医药业。这些特殊的底蕴,是构成《悟医吟草》的人文基础,使他历史性地开启了以格律诗写医诗的先河。
我们首先以这首《妇女经产》来揭开《悟医吟草》的面纱:
泻攻补养莫轻松,月满朔弦医不同。
调理阴阳遵节律,廊空用药反无功。
这首七绝,区区二十八个字,充满了医家智慧:同样的病情,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用药,绝不能千篇一律。这便是中医之妙。我的太太,头疼风十几年,寻医多处,说法大致相同,用药无数,却基本无效果。后来求得先生诊断,也是“头风”之说,不同的是,先生指明了用药时间及煎药、服药的方法,一帖见效,三帖而愈。遂免了陈年之苦。我们全家欢欣鼓舞。当时我即赋诗赠先生曰:“为君振臂唤华佗,一扫头风免咒多。老鸭香汤膳后药,三枝二叶抵筐箩!“
从那时起,我就开始领略了先生的道行。
我们再从其他篇章中来感受作者的“诗道”:
定位掌纹八卦明,五行生克各呈形。
了然脏腑藏深浅,赋药处方典有名。(《掌纹二》)
疾病阴阳各不同,择时服药倍收功。
诸多顽疾夜加剧,莫让恶魔钻隙缝。(《时辰治病之用药》)
这些诗,音韵铿锵,格律严整自无需赘述。最重要的是它贯穿了中医理论的本元:辨证施治。中医有中医的哲理,界论阴阳,体辨五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施药虽论毫厘,却仍有加减之法,一丝不苟,处处充满了辩证法。谢氏的“诗道”贡献,在于充分地体现了辩证的哲学思维。
二、《悟医吟草》的社会意义,在于方便传播中医知识识
大家知道,《汤头歌诀》是将中药应用法编成了歌谣,让学医者吟诵传承的。昔者学习草书书法,也须熟读《王羲之草诀歌》凡二百二十八句,方知草书大义。谢得中先生深知文学上的韵文形式对于术业普及的意义,才矢志要将毕生医疗实践经验,用格律诗的形式表达出来并流传下去。可以说,他的努力,通过该书的出版和它所产生的影响,获得了成功的回报。
医学上的名词术语,本来是非常枯燥乏味的语言。但经先生诗化后,便变成了可诵可记的美丽诗篇:
承禀先天弱且微,更蒙邪恶热包围。
五迟五硬因风起,疏导平调法莫为。(《小儿之五硬》)
似云似雾眼朦胧,大地昏花万物空。
火动肝风头胀痛,连翘石决见奇功。(《云翳》)
读了这样的诗句,我们在感受医学知识的同时,还享受到了律诗的文学美和音韵美。或者,医道中人,会更加热爱祖国的中医学。
在表述对象上,先生的医诗可以从病象、病理、医案上来区分。读之趣味不同:
病象诗如:
风高物燥近深秋,两鬓初霜面带忧。
莫叹三阳花落去,容颜护养杏林求。(《妇女七七歌之六七》)
病理诗如:
云丝愁鬓两相随,青少白发病里摧。
药毒滥施元气损,肝虚血燥屡生非。(《发白》)
医案诗如:
形亏颧赤火燎红,似有痰涎梗个中。
夜重晨轻低发热,地黄知柏奏奇功。(《虚火侯痹》)
病象诗让我们了解疾病征候,便于及时应对治疗;病理诗让我们了解病痛的起源,做到心中有数,处变不惊;病案诗让我们获取一些医疗常识,对于掌握疾病及治疗知情权,皆有裨益。尤为可贵的是,作者在治病救人的同时,不忘以优秀的伦理文化教育人。这就大大地提高了《悟医吟草》的社会价值。例如:
女人难得一生安,月事怀胎闯命关。
髓聚成形经险阻,欲医逆子实艰难!(《女人经产》)
佳龄红粉日中天,体壮发长筋骨坚。
教子相夫师孟母,慈仪任重正当年。(《妇女七七歌之四七》)
这类诗作,充满了对母亲的崇敬之情和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使我一叹三咏。我觉得先生的实践,很象清朝诗人龚自珍的《题红禅室诗尾》所云:“不是无端悲怨深,直将阅历写成吟。可能十万珍珠字,买尽千秋儿女心。”
三、《悟医吟草》的临床意义,在于它是作者临床成功经验的总结。
我了解到,先生主要行踪在国外,饮誉于新加坡、马来西亚,救人无数,传奇不断。既然是传奇,我便无从评说。但从上面谈及的我太太的病案,就很生动。还有我妹妹,多年被皮肤顽疾折磨,痛苦难挨,服药数以车计,均未见效。先生区区六剂中药,便彻底将她救出苦海。我读了《风疹》一诗,方悟其道。我揣摩先生笔下,不通者不论道;可成吟者,其术必精。每首诗,都是他多个成功经验的总结,因而也就用这种方式记录了他的人生经历。这就是他的诗史!清朝另一位诗人张问陶有名句曰“写出此身真阅历,强于饤饾古人书”。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可以来看《肿瘤篇》中诸什,粗阅之,以为平常之语,仔细探究,都是玄方秘授啊。请看:
脾输胃纳论中州,气滞痰凝岂有由?
颠置温凉瘀积变,犀牛肚草病无忧。(《胃恶性肿瘤》)
便溏粘血意悲哀,腹痛神疲藏祸灾。
肺与大肠相表里,地榆酱草扫尘埃。(《肠肿瘤》)
诗文背后的传奇故事,让有心人去慢慢探索。我这里提示读者:这绝不仅仅是医诗,更重要的是谢氏的“诗道”!
去年,先生大著付梓之时,我欣然命笔,书“诗中药味,方外琴声”横幅祝贺。但愿读者与我共同品味这些作品,并从中获得快乐的琴声!
《悟医吟草》作者:谢得中,1936年生。新藉华人,著名中医、药业企业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