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菊
原作:
不是秋来不动心,安居篱下待芳音。百花畏冷我登临。 花有气节方显性,人无傲骨怎如金,誉名君子古传今。
改作:
不到秋来不动心,安居篱下待佳音。百花散去我登临。
人有气节方显性,君无傲骨怎成金,天寒地迥见胸襟。
古人论诗,曰格曰意曰趣,此以意入格,赋笔成象,自是一法。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七言四句,不曾兴起比承,亦无唐法驱使,然而成格,自当以理入象。此调两片,全然赋笔,不费雕琢,菊之品格精神,一一道出。上片菊之“德”,下片菊之“节”,一字之法,是为精要。“德”者居功不傲,因此言“不动心”、“安居篱下”。当此秋日,百花散去,唯我独来,“登临”二字提起,反用“高处不胜寒”,愈显英雄本色。“节”者临霜不惧,以“气节”、“傲骨”出之,几许情性,皆于此透出。
不足处,“不是秋来不动心”,“是”字不响,以“到”字替;“待芳音”不确(待是我待;芳音是我音,皆言我),以“待佳音”替;“花有气节方显性”,“花”字犯(前有百花),且不活泛,以“人”拟之(拟物);“誉名君子古传今”格调平平,失于眼界,以“天寒地迥见胸襟”替之。
切磋作者: 朱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