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首页 诗词月刊 倾心余事做诗人 诗人档案 站长风采 诗坛快讯 切磋园地 八方联谊 诗词曲赋 诗书画廊 联系我们
诗词曲赋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曲赋
毛泽东诗词《虞美人•枕上》赏析
[发布时间:2020-03-01 18:39:44 ]   

博大精深的诗作  浩如江海的情怀

一一毛泽东诗词《虞美人•枕上》赏析


贺焕明



在伟人领袖毛泽东诞長124周年之际,让我们重温一下毛泽东诗词《虞美人•枕上》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这是毛泽东于1920年冬写给杨开慧的一首情诗。

     为了更好地理解或欣赏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这首诗词,笔者试图从创作背景、词义剖析、时空展示、情感体验、经历与逻辑分析、艺术特色和该词问世以后的故事等几个方面入手进行赏析。

一、创作背景分析

大家都知道,要理解一首诗词所包涵的丰富内容必须把它放在作者当初的创作背景中去分析研究。毛泽东的这首诗词创作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其创作背景即是1920年前后毛泽东所经历的重大事变:

其一、家庭生活方面。1919年10月,毛泽东母亲病逝。1920年1月,恩师杨昌济病逝。1920年 2 月,毛泽东父亲病逝。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先后与慈母、恩师和父亲永诀,未届而立的毛泽东虽是男儿,却也三次泪奔!特别是毛泽东母亲文七妹病逝时才53岁,毛泽东挥泪写下的《祭母文》感人至深!而年仅50岁的恩师杨昌济因心脏病去世前把女儿杨开慧托付给他,令他悲痛之情愈深。他虽与父亲有代沟,但父亲在生作为一家之主,肩负着全家生活的重担,使他能够在外求学,恩师刚病逝,才年满五十岁的父亲因患伤寒病去世的噩耗传来,使他倾刻顿感天塌了下来一样,全家的重担从此就压在他这个毛家长子的身上了!

其二、个人成长和感情生活方面。1918年9月,毛泽东离开长沙前往北京,经他在湖南省第一师范求学时的恩师杨昌济向李大钊推荐,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了助理员,为他后来的成长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在京期间他遇见并爱上了杨开慧。她就是毛泽东以前的伦理学教员杨昌济的女儿。

其三、社会活动方面。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处在列强欺凌蚕食、军阀割据,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爱国志士前赴后继苦苦寻求救国求民之路。1920年8、9月间,发生的“湖南自治”运动,身在“庙堂”者的军阀、官僚与身在“江湖”者的毛泽东等社会改良主义人士,首先在由谁主持“自治”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分歧和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谭赵集团的自治,不过是维护他们腐朽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湘人治湘”,而毛泽东和他的朋友们要的是“民治主义”——为广大平民带来福祉的湘人自治。他们成了赵恒惕心上的“刺头”,受到无情打压。毛泽东心目中的“湖南自治”运动失败了!11月7日,新民学会组织庆祝十月革命三周年纪念活动,又受到当局冷酷无情的镇压。无情的事实迫使毛泽东要冷静下来思考今后的路怎么走。虽然年轻,才二十七岁的他似乎也有些心力交瘁。毛泽东的学生张文亮在11月21日日记记载:毛泽东告诉他,不日将赴醴陵(株洲、萍乡)考察教育……毛泽东这次是否在醴陵停留,没有文字记载,但住在萍乡一个小旅馆里(据考证毛泽东当时住的是鳌洲书院实业社),不仅有他写的八封信等书面文字为据,也有见证者生前的回忆。

无疑,1920年是毛泽东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他立下革命初心的起点,和在学习、实践与思考中成长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职业革命家的关节点。

二、词字义剖析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诗词的第一句即描述了诗人高垫枕头躺在床上,愁思万缕,无法排解,恰似翻江倒海。

   “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由于中国古典诗词字数受到严格的限制,所以要求诗人每一个字词包含的内容必须经过严格的提炼。这里“夜长天色总难明”,除了包含诗人复杂的心情外,也透露出诗人写作此诗的时令是昼短夜长的冬季,而“寂寞二字亦透露出诗人此时是独自一人在外居住,甚或远离家乡,“披衣”说明天气已有寒意,尚在“薄寒”之中,但未到深冬寒冷季节,“数寒星”,亦可说明此诗作于深秋或冬季。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晓来一词说明吟此诗词时已是下半夜,诗人翻江倒海难以入睡,“百念都灰尽”说明此时许多不快之事、令人发愁之事使诗人心灰意冷,“剩有离人影意即唯一可安慰的是不在身边的恋人的倩影。这里一个“字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说明这首词包含的情感内涵非常的丰富;一个“剩”字,体现了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应如何正确处理个人、家庭与党、国家、人民的关系,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始终是放在第一位的;一个“剩”字体现了毛泽东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一心为公,“反腐倡廉”的初心;一个“剩”字突出体现了毛泽东崇高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情感世界;一个“字展现出诗人博大的胸襟,说明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从青年时代起心里装的首先就是大“我”——家国天下、苍生百姓,而小“我”永远是摆在从属位置的;一个“剩”字也体现了毛泽东的爱情价值观。同时也起到了铺垫与凸现的作用。

    “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我国习惯上把农历下半月的“娥眉月”称为“残月”。残月表示伤感。说明诗人填词时所看到的月亮是农历十五日以后的月亮。向西流”,诗人描绘的是下半夜的一钩残月映照在水面上向西流去。结合前面的昼短夜长,透露出诗人填词是在1920年农历十月十五以后(即公历11月底),眼前是一条朝西流向的河流。最后诗人以“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作为结句,把全词推向高潮。

三、时空展示分析

从本词的时空上分析,可分三个层次:即1920年11月底前毛泽东经历的重大事件;1920年11月底毛泽东独自出游萍乡;毛泽东与杨开慧的婚恋生活。1920年11月底前毛泽东经历的重大事件,包括恩师、父母先后过世,“湖南自治”运动失败,这些内容与情感无疑都包含在这首词里;诗人于这年初冬时节独自一人远离家乡去冷静思考,住在一个寓旁有条河流朝西流向的客栈,此时,已是下半夜了,天上有点点寒星伴着一轮残月映照在河水里向西流去,诗人触景生情,于是,填写下这首词;1918年9月,毛泽东来到北京遇见并爱上了在湖南第一师范的恩师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杨昌济临终时把杨开慧托付给了毛泽东。杨开慧回到湖南一面读书,一面和毛泽东一起开展革命工作,二人志同道合,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诗词所展示的具体时空是:1920年11月底,毛泽东离开湖南独自在萍乡鳌洲书院小住时的一天夜里,见天上寒星点点,萍水河映照着一轮残月向西流去,不由触景生情,思念恋人杨开慧,写下这首词《虞美人•枕上》。至此,此诗词与以上三个层次的时空都是高度吻合的。同时,有毛泽东在此期间写给新民学会8名成员的信及所编辑的新民学会通信和证人易礼容、萍乡车站面摊伙计的证言、毛主席去安源油画作者调查左证此次来萍时间、地点(注:1、唐诗有“泸水东奔彭蠡浪,萍川西注洞庭波”。萍水河发源于萍乡市北部杨岐,由北向西流向,流经萍乡市上栗县、安源区、湘东区,从萍乡市湘东区荷尧镇出境,流经醴陵市称渌水,在渌口区城区渌口镇汇入湘江。2、鳌洲书院位于萍乡城西萍水河汪公潭三角洲上,为明代以来当地的最高学府,人才辈子出,多次因天灾人祸面损毁、重修,现已重建。)

四、  情感体验分析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一个“愁”字点明了全词主题,统揽全词,一个比喻“江海翻波浪又使这个“愁”字跃然纸上,表明在诗人心中的“愁”不仅非常强烈,而且象江海一样博大。这说明胸怀家国天下的青年毛泽东此刻家事、国事,国情、民情、亲情、恋情一齐涌上心头。他不仅想到了父母和恩师先后过世,也想到了自己所倡导的“湖南自治”改良试验的失败,以至不得不离开湖南到湘赣边界的萍乡来冷静思考今后的人生道路。

     “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诗人远离家乡,独自一人面对漫漫长夜,愁肠百结,倍感寂寞,初冬薄寒中披衣起坐,百无聊赖中数着点点寒星,期盼着天明。或许诗人心里在想:“古人说死去的亲人都会上天成为一颗星星。哪两颗星星是父母?哪颗星星是恩师杨昌济呢?”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天色渐已破晓,想起父母和恩师先后去世,又遇“湖南自治”运动失败,本已百念俱灰,此时诗人唯一的安慰便是,眼前浮现起与恋人杨开慧情投意合、共同投身革命的情景,使他心中泛起阵阵暖流。

     “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面对一钩残月映照在水中缓缓向西流去,国情、民情、亲情、恋情再度涌上心头,诗人不由淆然泪下。

     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毛泽东婉约风格的代表作,似乎这首词里所包含的仅仅是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爱情。这是不对的。这首词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情感,既表达了诗人心系苍生的家国情怀,也流露出诗人对志同道合的恋人杨开慧的深深的爱意与情感寄托。同时,也体现出一代伟人毛泽东是如何正确处理“小我”和“大我”的关系,爱情婚姻与革命事业的关系。共同的革命理想,共同的爱情价值观,这便是毛泽东和杨开慧之间坚实的爱情基础。

五、经历与逻辑分析

     1920年11月25日,27岁的毛泽东在经历了即将过去的一年与父母双亲和恩师诀别的伤心事变及“湖南自治”运动失败后,感到身心疲惫,并面临人生的重大诀择,便按照其在湖南一师的江西萍乡籍国文教师汤增壁介绍,以湖南第一师范附小主事的身份,从长住的岳麓书院,到长沙站坐火车,来到湘赣边界附近的小城萍乡。经过一天的颠簸,毛泽东傍晚下车后,在火车站旁边的一个面摊上吃了碗面条,并请面摊伙计引路到火车站附近的鳌洲书院实业社借住(据毛泽东回忆录、面摊伙计后人的证言及毛主席去安源油画创作时的调查,毛泽东首次赴萍确实在此地下车住宿)。时毛泽东经济拮据,他穿着自己常穿的灰色长袍,为了节省开支,便带上一个蓝色包袱包着一床薄被子和衣物书籍,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主事的身份,和考察教育的名义,顺理成章地借住在鳌洲书院。在书院思考问题,做做学问自然是他最理想的选择。他第一次来萍在萍乡老火车站下车的经历,后来为绘制《毛主席去安源》油画的刘春华提供了他是步行去安源的参考。其实毛泽东后来多次去安源都未在萍乡永昌寺老火车站下车而是直接乘车到的安源煤矿。由于当时正处在新旧年交替之时,对于此次是否去了安源煤矿考察,毛泽东后来也想不起来了。好在他在这里写下的八封信和编撰的《新民学会通信集》发刊和第二集序,不仅写了明确的时间、地址,且有他的学生易礼容见证。此次,他还考察了萍乡农民“吃磨饭”运动,即农民因无粮过年,自发组织去地主家吃饭求生存,毛泽东还把它写进了《告中国农民》一文。

在个人感情生活方面,在未认识杨开慧之前,毛泽东曾与陶毅相恋。陶毅,字斯咏,是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和新民学会时的女友。毛泽东在长沙湖南第一师范上学期间,曾同陶斯咏交往密切并有过很深的感情,还共同创办文化书社。陶主张“教育救国”,她虽支持毛泽东“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志向,却不赞成也不愿走暴力革命的道路。毛陶之间由于有家庭和政治追求不同等原因,最终不得不分道扬镳,而选择了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杨开慧。杨开慧自一九一八年和毛泽东密切交往以来,心心相印,有着共同的革命理想和价值观。毛泽东为了革命事业,完全不顾个人得失,把自己的甚至是家里的所有经济来源都用在开展革命活动上,甚至为了筹措留欧学生的经费到处借钱,而杨开慧把安葬父亲后得到的奠礼也拿来给他做工作经费。

在萍乡鳌洲书院小住期间,毛泽东便填写了这首《虞美人•枕上》词。这首诗词可以说是毛泽东婚前赠送给杨开慧的定情之作。

由此可见,毛泽东作为一位胸怀家国天下的伟人,一生舍“小家”为“大家”,把自己的命运和福址以至整个毛氏家族的命运与中国革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他在《虞美人·枕上》一词所表达的不仅仅是个人爱情,更有爱国、爱民之情和亲情,而爱国、爱民之情和亲情与他和杨开慧的爱情已经融为炉了!

六、  艺术特点分析

这是一首现实主义的传统体载诗词,全诗主要是用写实

的手法,也就是所谓白描的手法,夸张和比喻手法也仅用了一句“江海翻波浪”。该词在练字练意方面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往往一个关健字词能够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如以一个“愁”贯穿全篇,而一个“剩”字,使毛泽东博大的胸怀、崇高的信仰与爱情观跃然纸上,其人格魅力令人感叹!在环境描写方面仅以简练的几笔便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效果,同时诗人选择冷色调的词汇达到了拱托气氛的艺术效果;精练的动作描写和心里描写,使诗人忧国忧民和体现在亲情、爱情方面有血有肉的形象,栩栩如生。这首词的风格婉约含蓄,感情真挚。

七、  《虞美人枕上》创作之后的故事

    无情未必真豪杰。毛泽东是一位感情非常丰富而真挚的诗人,《虞美人•枕上》一词的风格凄婉,流露的感情丰富、真实,悲伤至极,然毛泽东不愧是一位伟人,他不会也没有沉浸于痛苦、悲伤和思恋中而不可自拔,而是以此为动力,奋发有为。

1920年12月初,毛泽东回到湖南,“应陈独秀函约,创建长沙共产主义组织,参加发起者还有何叔衡、彭璜、贺民范等”。同时在湖南发展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杨开慧加入其中。此时毛泽东将在萍乡鳌洲书院写下的《虞美人•枕上》赠送给了杨开慧。

     据杨开慧的挚友李淑一回忆说:“1920年……开慧和毛泽东共同的革命志向、共同的斗争生活使他们之间产生了真正的爱情。……有一天,我们(指李淑一和杨开慧)在流芳岭下(福湘女中附近)散步,开慧告诉我她收到毛泽东给她的一首词。我问什么内容,她毫无保留地念给我听,并让我看了词稿。”(曾珺:《毛泽东诗传》第75页)。这首词便是《虞美人·枕上》。可见此诗词是毛泽东与杨开慧婚前离开湖南时所写,而毛泽东在这段时间外出也仅此一次,即1920年冬萍乡之旅。

按照一般逻辑,情诗是男女之间相互表达爱意和追求的载体,而闺密之间分享恋人情书、情诗必定是征求对方对婚事的意见,杨开慧得到毛泽东情诗和她给李淑一分享此诗也必定是在婚前。后来虽因年代久远,杨开慧早已牺牲,毛泽东对1920年冬与1921年春相交之际的事记忆不完整也是情有可原的。根据以上论证和分析,所呈现出的事实是:毛泽东《虞美人·枕上》是他于1920年11月底首次来萍乡住在鳌洲书院期间所写,并在返湘后的同年12月赠予杨开慧表达爱意,杨开慧接受了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怀的爱意,说明她和毛泽东一样有着共同革命理想和思想基础,有着相同的爱情价值观。1921年元月初,即农历1920年冬毛泽东和杨开慧二人结婚。

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壮丽的一共产主义事业,可以奉献出自已的一切,甚至是生命,毛泽东是这样想的,这么写的,也是这样做的!从爱人杨开慧、弟妹毛泽覃、毛泽民、毛泽建到侄儿毛楚雄,直到长子毛岸青先后六位亲人都为党和人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结语:毛泽东于1920年11月底首次来萍乡住在鳌洲书院期间所写的《虞美人·枕上》实为“博大精深的诗作”,展示出了他心系家国、苍生,舍“小家”为“大家”,把爱国爱民之情和亲情、爱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浩如江海的情怀”。

(本文能够如期完成要衷心感谢著名文学理论家、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朱向前先生的指导!)

本文作于2019年3月25日

 

主要参考资料

1、1994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毛泽东诗词《《虞美人·枕上》

2、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年6月-1920年11月)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8年11月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毛泽东年谱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12月

4、《李淑一有关毛泽东和杨开慧婚恋回忆录》

    5、刘春华(油画《毛主席去安源》作者1967年对毛泽东来安源的调查,见证毛泽东第一次来萍在当时的萍乡站下车并在附近活动。面摊伙计廖春生于1959年去世前曾留下遗嘱,其妻曾向调查组讲述这一经历。

6、廖德安老人关于其父廖春生1920年冬曾接送毛泽东的回忆。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主办单位:诗词月刊  辽ICP备16005768号-1            版权发布:营口之窗网站  技术支持:营口爱思达计算机信息网络有限公司(国家批准建站单位)